今天要來聊聊,碳管理系統到底是什麼?
嗯,最近很多人都在問這個。簡單講,所謂的「碳管理系統」,它不是一個單純的計算機喔。很多人以為它就是把電費、油錢輸進去,然後啪!一聲,碳排放量就出來了。其實沒那麼簡單,它更像是一套企業的數位化解決方案,專門用來做兩件事:第一,碳盤查;第二,減碳追蹤。
想像一下,它就像是企業的「碳帳本」。以前我們記流水帳、財務帳,現在因為各種壓力,不管是來自國際大廠的供應鏈要求,還是政府法規,企業開始需要一本新的帳本,專門記錄自己排了多少碳。 這個系統化工具,就是要幫你把這本亂七八糟的帳,變得有條有理。
為什麼現在大家突然都在搞這個?壓力哪來的?
這個嘛,主要有兩大壓力來源。第一個是法規,第二個是供應鏈。以前大家講減碳,可能還覺得是愛護地球的軟性訴求,但現在不是了,這已經是企業的生存問題。
先說法規面。我想你一定聽過歐盟的「CBAM」,也就是碳邊境調整機制。 簡單說,就是以後你的產品要出口到歐盟,如果你的生產過程碳排太高,就要被課「碳關稅」。 這就直接影響到錢了,不是嗎?CBAM 從 2023 年 10 月就開始進入過渡期了,出口商需要每季申報產品的碳含量資料。 雖然過渡期還不用真的繳錢,也不用第三方查證,但是數據的收集能力已經變成必備技能。 到了 2026 年正式上路,那就要每年申報、要查證、還要買憑證了。
再來,我們看看台灣自己。台灣在 2023 年初也通過了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,目標是 2050 淨零排放,而且也開始要徵收「碳費」了。 第一波鎖定的就是年排放量超過 2.5 萬公噸的排碳大戶,大概有兩百多家。 雖然很多中小企業可能覺得自己沒那麼大量,但法規有說,用電大戶的「間接排放」也要算進去。 意思就是,就算你工廠本身不排碳,但你用電用得兇,一樣會被納管。而且,金管會也要求上市櫃公司要分階段揭露碳盤查的資訊,到了 2027 年,幾乎所有上市櫃公司都跑不掉。
另一個壓力,就是供應鏈。很多國際大品牌,像蘋果,都已經喊出自己的淨零目標,他們會回過頭來要求整個供應鏈的廠商都要提供碳排放數據。 如果你拿不出數據,或是不符合他們的減碳要求,很可能就會被踢出供應鏈名單。 所以,這已經不是做不做的問題,而是不得不做的問題。
所以,實際導入是怎麼做的?跟用 Excel 差在哪?
好問題。很多人一開始都會想說,「啊我不就用 Excel 算一算就好了?」當然可以,但這中間的痛苦,只有做過的人才知道。傳統用人工作業,會遇到一堆痛點。
你想想看,數據都分散在不同部門,格式也亂七八糟,有的是電費單 PDF,有的是加油的收據,有的是 ERP 系統裡的數字,光是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、統整成一樣的格式,就要人命了。 而且排放係數還會一直變,你今年用這個數字算,明年政府一更新,你全部都要重來。 這就是為什麼數位化的碳管理系統變得很重要。
基本上,導入一個系統,就是要把這個過程變得自動化、系統化。它可以幫你做到:
- 數據自動整合: 透過像物聯網 (IoT) 設備,比如智慧電表,直接抓取能源數據,或是跟公司現有的 ERP 系統對接,減少人工輸入的錯誤。
- 智慧計算與合規: 系統裡面會內建好各種國際標準,像是 ISO 14064-1(組織碳盤查)或 ISO 14067(產品碳足跡),還有各國最新的排放係數庫。 你只要把活動數據丟進去,它就能幫你算出範疇一、二、三的排放量,還能一鍵生成符合法規要求的報告。
- 視覺化分析: 好的系統會有儀表板,把數據變成圖表,讓管理者可以一眼就看出公司的「排碳熱點」在哪裡,才能對症下藥,制定有效的減碳策略。
為了讓你更清楚,我弄了個比較表,你看一下 Excel、ERP 模組跟專門的碳管理系統差在哪裡。
| 比較項目 | 用 Excel 土法煉鋼 | ERP 內建模組 | 獨立碳管理系統 |
|---|---|---|---|
| 資料收集 | 天啊,全手動。要一直催各部門交作業,格式還都不一樣,光整理就想哭了。 | 嗯…可以抓到 ERP 內部的營運數據,像採購、生產這些。但外部的,例如員工差旅、廢棄物,還是要手動匯入。 | 這個最理想。可以跟 IoT 設備、ERP、各種系統 API 對接,數據自動進來,還能讓供應商在平台上協同作業,省超多事。 |
| 計算與係數 | 自己上網找係數,然後一個一個公式拉。超容易出錯,而且政府一更新係數,整個檔案可能都要改,簡直是惡夢。 | 通常會內建一些基本的係數,但更新速度不一定。如果你的產業或產品比較特殊,可能還是要自己外掛。 | 這就是它的強項。內建各國、各行業的權威係數庫,而且會自動更新。 有些 AI 系統甚至會推薦你最適合的係數。 |
| 報告產出 | 自己手動畫圖表,還要配合不同法規(CBAM、ISO…)做成不同格式的報告,每次都要重工。 | 可以產出制式報表,但彈性比較小。如果要符合特定客戶或法規的客製化報告,可能會有點麻煩。 | 一鍵生成!可以依據不同法規、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需求,產出對應的報告書,甚至支援多語言。 |
| 導入成本 | 看起來最低,但你沒算那些加班的人力成本、出錯的風險成本啊! | 中等。通常是加購模組,但導入跟客製化還是需要一筆費用。 | 初期建置費用看起來最高,但長期來看,它可以節省大量人力、提高數據準確性、支援決策,這個價值很難用錢衡量。 |
本地和國際要求的差異?以台灣和歐盟為例
這個問題很重要,因為很多企業是兩邊都要應付。就拿歐盟的 CBAM 和台灣的碳費來說,雖然都是要你為碳排放付出代價,但骨子裡邏輯和要求差很多。
歐盟的 CBAM 是一個「邊境措施」,它主要是針對進口到歐盟的特定產品,像鋼鐵、水泥、鋁、化肥這些。 它的核心精神是「拉平國內外碳成本」,防止「碳洩漏」,也就是怕歐盟境內嚴格的碳價政策,導致廠商把產線外移到環保管制較鬆的國家。 所以,它是跟著「產品」走的,你要申報的是「每噸產品」的「隱含排放量」。 而且,在過渡期(2023/10~2025/12),你雖然只是申報數據,但申報的對象是你的歐盟進口商,由他來提交報告。 這意味著,台灣的出口商是扮演一個提供數據給客戶的角色。
反過來看台灣的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所規範的「碳費」,它是一個「國內」的減碳工具。 它的徵收對象是「企業」或「工廠」本身,以「年排放量」總和超過 2.5 萬公噸為門檻。 這是對整個組織的排放量來收費,而不是針對單一產品。 另外,台灣的碳費收入會進到「溫室氣體管理基金」,專款專用在補助減量技術、公正轉型等國內用途上。 企業也可以透過提出「自主減量計畫」來申請優惠費率。
所以你看,一個是針對「進口產品」的關稅性質,由進口商申報;另一個是針對「國內企業」的費用性質,由企業自己繳交。兩邊的計算基礎、申報主體和最終目的都不太一樣。這也凸顯了為什麼一個好的碳管理系統需要有彈性,能夠支援多種不同的報告框架。
導入會不會很難?常見的失敗點是什麼?
嗯,導入系統本身,技術上不一定是最難的。真正的挑戰,往往在於「人」跟「數據」。
最常見的失敗點,就是「數據品質不佳」。垃圾進,垃圾出。如果一開始收集的活動數據就是錯的、不完整的,那後面系統算得再精準也沒用。 尤其,最頭痛的就是「範疇三」的排放。
範疇一(直接排放,像工廠鍋爐燃燒)和範疇二(間接排放,主要是外購電力)的數據相對單純,企業自己內部比較好掌握。 但範疇三,包含了上下游供應鏈、員工通勤、商務差旅、產品使用階段的排放等等,這些數據都不在公司直接控制的範圍內,要收集起來非常困難。 比如,你怎麼精確知道你幾百個供應商各自的碳排是多少?這需要大量的溝通和協作。
另一個失敗點是「缺乏跨部門的共識與合作」。碳盤查絕對不是環安衛或永續部門一個單位的事。 財務部要提供費用數據、廠務部要提供能源用量、採購部要跟供應商溝通、人資部可能要提供員工通勤的資料。如果沒有高層的支持,推動起來就會處處碰壁,大家覺得這是多出來的工作,不願意配合,那這個專案就很難成功。
最後,就是把碳盤查當成「一次性」的報告作業。 很多人以為,我今年做完、通過查證、拿到報告,就結束了。錯了,碳管理是一個「持續改善」的循環。你盤查是為了找出減碳的機會點,然後設定目標、執行、再追蹤成效,明年再盤一次看看有沒有進步。如果只是為了交報告而做,那就失去了碳管理的真正意義。
最後,給企業的建議
如果你正考慮導入碳管理系統,我建議先問自己幾個問題,做一個簡單的審核清單:
- 我們最大的痛點是什麼? 是數據收集太亂、計算太耗時,還是產出報告很痛苦?先釐清問題,才能找到對的工具。
- 我們需要管理到多深? 目前只需要應付組織層級的盤查(ISO 14064-1)?還是未來客戶會要求到產品碳足跡(ISO 14067)?
- 系統的擴充性和彈性如何? 它能不能跟我們現有的 ERP 整合?未來能不能支援供應鏈管理?係數庫更新的速度快不快?
- 除了軟體,有沒有顧問服務? 尤其對第一次導入的企業來說,有專業顧問協助界定盤查邊界、鑑別排放源,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。
- 我們內部準備好了嗎? 有沒有成立一個跨部門的推動小組?高層主管是否支持這件事?
總之,數位化是必然的趨勢。面對越來越嚴格的法規和供應鏈要求,單靠人力已經沒辦法應付了。 選擇一個好的碳管理系統,就像是為企業的永續之路裝上一個導航系統,不僅能幫你合規,更能從數據中找出節能降本、提升競爭力的新機會。
說了這麼多,我想問問大家:如果你的公司正準備開始做碳管理,你覺得最大的挑戰會是「搞懂複雜的法規」、「收集散落各處的數據」,還是「說服其他部門一起合作」呢?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