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說結論:中醫看乾癬性關節炎,不只看皮、看骨,是看整個身體失衡的狀態
好,今天要來聊聊乾癬性關節炎這個…嗯…真的很磨人的問題。很多人啊,都是先有皮膚的乾癬,掉屑屑、紅斑,癢得要命,結果過了幾年,欸,關節也開始痛、腫起來,早上起床僵硬得像機器人。 西醫會跟你說這是自體免疫出問題,這當然沒錯,但中醫看的角度,我自己是覺得又更廣一點。簡單講,中醫會覺得,你身體裡面肯定是哪裡「失火」了,或是「水管堵住」了,才會在皮膚跟關節冒出這些問題。所以調理的重點,就是要把身體裡面的火氣清掉、把不通的地方打通,讓整個系統回到平衡。這不是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的概念,而是個「系統重整」的過程啦。
不只是傳統經驗,現在也有研究在看這件事
很多人會覺得中醫好像…嗯,就是一些古老的經驗,但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研究在看了。我看到一篇國外的個案報告,雖然只是個案,但蠻有趣的。它提到用針灸,然後搭配一些草藥,像是薑黃(Curcuma longa)跟菝葜(Sarsaparilla),再加上維他命D,結果那位患者的關節腫脹跟僵硬就有改善。 當然,研究也說,這到底是哪個東西在起作用,還很難講,可能是綜合的效果。 不過這就點出一個方向,就是中醫用的這些方法,像是針灸或是一些特定的草藥,它們可能真的有抗發炎或調節免疫的作用。
還有一個比較系統性的研究,雖然是針對乾癬皮膚本身,不是直接針對關節炎,但也很有參考價值。它分析了好多篇論文,發現中藥合併治療,在改善皮膚狀況(那個叫PASI分數的東西)跟降低復發率上,效果比單用西藥好。 裡面提到最常用的幾種藥材,像是土茯苓、丹參、紫草、當歸等等。 欸,這就跟我們後面要講的「清熱涼血」、「活血化瘀」的概念對上了,你知道嗎?表示這些老祖宗傳下來的用藥邏輯,跟現代研究觀察到的結果,是有可能對得起來的。
更有趣的是,有些研究直接用針灸來處理乾癬性關節炎的病人,結果發現,跟只接受常規治療的對照組比起來,有加針灸的那一組,他們的皮膚改善程度(PASI分數)明顯更好。 這表示針灸可能不只是止痛而已,它可能真的能影響到身體的發炎反應跟免疫系統。 當然啦,這些都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去證實,不過這趨勢,我自己是覺得蠻值得期待的。
怎麼做:你的身體是哪一種「塞車」類型?
好,那中醫具體是怎麼分類的?這就是所謂的「辨證論治」,白話講就是幫你分類體質啦。雖然每個人的狀況都很複雜,但大致上可以分成幾種常見的類型,這點很多中醫師的看法都蠻一致的。
| 體質分型 | 身體感受(像什麼樣子?) | 皮膚跟關節的表現 | 飲食上該注意什麼? |
|---|---|---|---|
| 血熱型 | 身體像個小火爐,一直覺得很煩、口乾舌燥,甚至會便秘。 | 皮膚紅疹長很快、很紅、很癢。關節是又紅又腫又痛,感覺在「發炎」。 | 這種…真的就是「火上澆油」的東西要少吃。像是辣的、炸的、燒烤,還有那些很補的,什麼麻油雞、薑母鴨,先忍痛說掰掰吧。 可以多吃點苦瓜、綠豆這種比較涼的東西。 |
| 血瘀型 | 感覺身體循環很差,氣血流不動卡住了。臉色可能有點暗沉,女生月經來可能血塊很多。 | 皮膚上的斑塊顏色比較暗紅、很厚。關節是刺痛的感覺,腫的地方甚至有點發紫。 | 重點是「活血化瘀」,讓血路通順。可以適量用點山楂、黑木耳。但要小心,如果正在吃抗凝血劑的人,這個就要跟醫師討論,千萬不要自己亂吃。 |
| 血燥型 | 身體像缺水的土地,皮膚乾、嘴巴乾、頭髮也乾乾的。 | 病程比較久了,皮膚顏色變暗紅,乾乾的、屑屑一直掉。關節比較不那麼腫痛了,但活動起來還是卡卡的、不靈活。 | 這時候就要「滋陰潤燥」,幫身體補水。像是銀耳、百合、山藥、黑芝麻這些都是好東西。喝水也要夠,但不要猛灌冰水,溫開水比較好。 |
我這邊要特別提醒一下,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單純只有一種體質,常常是好幾種混在一起,例如血熱兼血瘀。所以千萬不要自己看了文章就跑去抓藥,一定要找合格的中醫師幫你診斷。不然…嗯,本來想滅火,結果搞到淹水,那就更麻煩了。
情境變體:不同地區的觀點差異
說到這個,我就想到一個滿值得聊的點。在台灣,我們有衛福部中醫藥司會提供一些資訊,治療上比較是走一個整合性的調理路線,就是前面提到的辨證論治。 但如果你去看美國的資料,像是美國國家補充與整合健康中心(NCCIH),他們就比較會從單一成分或單一療法的角度去分析。例如,他們會獨立去看「薑黃」這個成分的抗發炎效果,或是「針灸」對疼痛的緩解。 這沒有誰對誰錯,就是切入點不一樣。
我自己是覺得,台灣的這種整合調理模式,比較符合中醫「治人,而不是治病」的整體觀。但美國那種研究方式,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了解「為什麼有效」,把裡面的機制拆解開來。所以,最理想的狀況,就是兩邊的優點都拿來用。我們可以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做整體的體質調理,同時也可以參考現代研究,知道哪些食物或保健品(例如薑黃素)可能對抗發炎有幫助,當作輔助。但重點還是那句老話,任何嘗試之前,一定要跟你的醫師團隊——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——充分溝通。
限制與必須知道的事:中醫不是萬靈丹
欸,講了這麼多中醫的好,也要講一下限制,不然好像在賣藥一樣,哈哈。首先,乾癬性關節炎是個免疫系統的疾病,它可能會造成關節不可逆的破壞。 中醫調理是「輔助」,是幫你把身體的內在環境弄好,讓免疫系統不要這麼過動,但它不能取代西醫的正規治療,特別是在急性期或是有關節破壞風險的時候。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藥物這些,該用還是要用。
再來,中醫調理需要時間,它不像止痛藥吃下去半小時就不痛了。它是一個慢慢調整平衡的過程,可能需要好幾個月才會看到比較穩定的改善。所以,千萬不要覺得看個兩次中醫沒效就放棄了。還有,生活作息跟情緒壓力影響超級大! 你這邊吃著清熱解毒的水藥,那邊天天熬夜吃鹹酥雞,那…神仙也救不了你啊。所以,治療絕對是醫師、跟你自己,三方要一起努力才行。
常見的錯誤與修正
最後來講幾個大家最常犯的錯。
第一個,聽信偏方,自己亂抓草藥。
這個我一定要講,真的太危險了。網路上說什麼蛇草、什麼地膚子對皮膚好,你就跑去買來煮。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,現在的狀況也不一樣,你可能是血熱,結果吃到溫補的藥,那就火上加油了。正確做法很簡單:找合格的中醫師診斷。
第二個,過度依賴穴位按摩,以為按了就沒事。
按壓像血海穴、合谷穴這些穴位,確實可以幫忙活血、緩解疼痛,是不錯的日常保健。 但它不能取代根本的治療。你可以把它當成開車時的雨刷,下雨時可以刷掉雨水讓你視線清楚,但它修不好引擎的問題。所以,藥物治療跟體質調理還是根本,穴位按摩是加分項。
第三個,完全忌口,什麼都不敢吃,搞到營養不良。
很多人一聽到要忌口,就變成什麼都不敢吃,只敢吃燙青菜。這樣長期下來,身體反而會因為營養不夠而更虛,免疫力更差。忌口是有重點的,主要是避開那些會「搧風點火」的食物,像是前面提到的辛辣、油炸、不新鮮的海鮮、還有一些補品。 但正常的、新鮮的、用清淡方式烹煮的蔬菜、肉類、澱粉,都還是要均衡攝取。把身體底子養好,才有力氣跟疾病對抗啊。
總之,面對乾癬性關節炎這個複雜的對手,我會覺得,中西醫合作會是最好的策略。用西醫的精準武器快速控制住火勢,再用中醫的調理慢慢改善土質、清理廢墟,讓身體這塊土地不容易再失火。希望今天的分享對大家有幫助。
換你說說看:
除了藥物治療,你試過用哪些飲食或生活習慣來改善你的乾癬或關節症狀呢?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你的經驗吧!
